
▲震后72小時黃金救援期里的華西善建者
四川瀘定6.8級地震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從中央到地方,以最快速度,向受災地區傳遞最溫暖的力量,各方救援力量,各方救援物資從四面八方匯聚至受災地區。
四川華西集團第一時間響應省委省政府指令,響應省住建廳指令,成立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斌掛帥的抗震救災應急指揮小組,迅速調集省建科院、四川一建、四川六建、華西十二公司等二級單位的專業技術力量,以最快速度派赴震中區域,協助當地政府參與抗震救災工作。
【震后1小時 華西集團第一支救援隊伍抵達震中附近】
地震發生后1個多小時,華西集團距離震中21公里的草科溫泉酒店項目部20余名華西善建者,就已調集8臺推挖設備,出現在了受損嚴重、被視作震后“生命通道”的草石路(草科鄉到石棉)上,加緊搶修和搶通。至9月6日晚,華西集團這支最快的“先遣隊伍”已疏通3處塌方點,為之后更多救援力量搶通路面贏得先機。
▲四川一建救援隊伍緊急疏通道路
同時,這群距離震中最近的華西善建者,還主動與專業救援力量完成一次次的生命接力。
▲華西善建者與當地群眾一同搬運救災物資
截至發稿時,項目部已疏通3處塌方點,修建2個臨時直升機停機坪,協助專業救援力量搜救運送傷員13人,搭設臨時安置帳篷8頂,騰挪項目部辦公室及宿舍22間用于安置鄉民111人。
▲華西善建者協助救援隊伍運送傷員
▲華西善建者拆除臨時庫房,建臨時停機場
▲華西善建者搜救倒塌房屋中的村民
▲華西善建者搭設的臨時安置點安置當地村民
【震后72小時 完成300余戶房屋“體檢”】
另一支在震中走村串戶的華西善建者則用“火眼金睛”,對震后的房屋進行嚴苛的結構及質量檢測。
地震發生的次日凌晨3點,來自四川省建科院的8人技術小組抵達磨西鎮,這其中包括了結構鑒定專家,“應急評估系統”研發人員及后勤保障人員。
▲華西善建者正對磨西鎮震后的房屋進行嚴苛的結構及質量檢測
按照省住建廳指令,8個人要在黃金救援的72小時內完成近300戶的震后房屋結構檢測和隱患排查。憑借多年積累的專業經驗和知識儲備,華西集團的這支建筑科研團隊早就練出了一雙“火眼金睛”,用肉眼就能準確判斷出房屋結構隱患等級評估,篩選出“禁用”、“限制使用”,“可以使用”等不同等級的房屋,第一時間幫助群眾及時了解房屋的安全狀況,避免震后房屋倒塌帶來的二次傷害。
▲華西善建者篩選出“禁用”的房屋
截至目前,省建科院的這支8人小組已完成近200戶震后房屋應急評估。涉及當地公安局、消防站、衛生院、鎮政府、市場監管局、文化中心以及部分居民住宅,同步對省住建廳應急評估專家組提供系統使用培訓及技術支持。四川六建也派出房屋結構檢測技術人員,同天全縣相關部門組成救援力量,馳援石棉縣迎政鄉,截至目前,也已完成60余戶受災群眾的房屋應急皮評估。據悉,華西集團其余救援力量,已在震中附近集結完畢,等待政府統一指令奔赴救災一線。
▲華西善建者馳援石棉縣迎政鄉進行嚴苛的結構及質量檢測
【來自受災鄉民的暖意】
盡管余震不斷,但華西人的速度絲毫未減,只希望“搶險速度能再快一點,災情損失能再減少一點”。
黃金救援期內,華西善建者用“速度”,用“專業”向一方百姓傳遞“穩穩的安心”的同時,也感受著來自當地群眾報以的一次次溫暖的善舉。臨時安置點上,看到疲憊的華西人依序排隊打飯,前列的群眾主動讓出道:“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你們先,我們還不餓”;由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的“游動送餐隊”,總能在人群中第一時間辨認出華西善建者的身影,那一刻,他們雙手遞上的是一盒熱氣騰騰的盒飯:“謝謝你們,再忙也要吃飯”;受災區域曾一度大面積斷水斷電,鄉民們將自家的發電機送到華西善建者的跟前,“給手機充會兒電,好給家里人報個平安”……那些交織在華西善建者與受災群眾之間的畫面,常常讓人淚目,讓人破防。
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瞬間正是激勵華西善建者無懼余震威脅,無懼惡劣條件,勇敢逆行的最大力量。
災難之前,我和你,華西善建者和受災群眾都是“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中國精神的微觀映照,沒什么可以嚇退,可以壓垮我們。
救援還沒有停止。“黃金72小時”里,愿生命不斷出現奇跡,愿地震中所有逆行的救援力量平安。
陽光總在風雨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