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長達270余天技術論證,世界平面桁架中懸挑最長的鋼結構——渝昆高鐵宜賓站站前廣場項目中的馬門溪龍,已在9月初完成全部技術論證。目前,該項吊裝工程正式走出實驗室,進入現場吊裝作業階段!100余名工人、5個原材料加工廠、3個專用拼接場同步運轉,日夜不停地朝著節點排期全力沖刺。

| BIM技術模擬整個施工過程
直擊現場:現場吊裝世界平面桁架中懸挑最長的鋼結構
四川十一建承建的渝昆高鐵宜賓站站前廣場項目上,塔吊林立、機械轟鳴,工程車輛往來穿梭。繁忙的建設場景中,馬門溪龍鋼結構吊裝工作面,正著手一批總重910噸的鋼梁結構的加工起吊工作。

| 施工現場
馬門溪龍鋼結構以宜賓當地出土的馬門溪龍為造型元素,融合結構美學形成大懸挑的建筑形態,其懸挑長度56m,是世界上平面桁架中懸挑最長的鋼結構。因工程技術難度高,10多天前,才剛剛完成周期長達270天的技術論證,項目部第一時間啟動現場拼接、焊接及吊裝工作。5個鋼結構原材料加工廠同時進行桿件熱彎、相貫口切割等工作,工程所需的1207根桿件僅用一周已經完成預加工;100余名工人采用三班制24小時不停加工;6臺160t吊車連軸轉,持續進行吊裝作業,目前已完成23榀吊裝作業。
四項技術:“復活”史前巨獸
馬門溪龍鋼結構采用大量弧型和異形構件,加工安裝要求精度極高,而除此之外,豎向變形量大、結構本身荷載和后期活荷載作用下撓度大,這些都是此項工程任務的施工難點。

| 馬門溪龍鋼結構效果圖
早在立項之初,項目部就聯合設計單位組建專項攻堅技術小組,從結構安全、造型還原、實操性能等多方面進行技術論證,運用4項技術進行反復模擬推演。
應用3D打印技術,模擬站前廣場建成后的建筑地貌和馬門溪龍及站前廣場的各棟單體建筑模型,在西南交通大學試驗室進行了物理風洞試驗,保證結構抗風壓的安全性。

| 加載試驗現場
在同濟大學全方位加載試驗室進行了上弦節點和下弦節點的1:1加載試驗,確保結構受力安全。

| 虛擬仿真有限元模擬分析
虛擬仿真有限元模擬分析,對76個受力單元進行精準分析。

| BIM模型圖
應用BIM技術模擬整個施工過程,細化工序要求,提前規避疑難點,指導鋼結構施工。